新华社西宁6月8日电(记者王艳)6月8日,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河西农场,经过4天插秧,海水稻的试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8亩。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试种植。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郭香玉)记者6月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持续加大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力度,全面恢复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20年来红树林面积增加7000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55%的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范围,远高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
5月28日,海南省检察机关首个海洋生态资源修复基地在文昌市挂牌设立,旨在加强涉海各单位协同合作,共同开展海洋执法、海洋公益诉讼、海洋法治宣传、海洋生态修复等工作,逐步构建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体系,更好服务保障海南自贸港建设和海洋强省战略。
近日,自然资源部、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主办的“海洋中小企业投融资在线路演和培训系列活动”圆满收官。据悉,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决策部署,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助力海洋中小企业复产达产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落实双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举措。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余姚市政府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把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发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比河姆渡文化还要早1000年,对研究海洋与环境变化方面有重要意义。
近日,由浙江海洋大学牵头申报的《海域基准价核算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获批立项,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该项目的实施,将填补我国在海域基准价领域的标准空白,为我国海域基准价的核算提供技术支撑。
近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地形地貌团队发展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成功应用于苏鲁海域划界调查、舟山-六横“蓝色海湾”整治、苍南海湾生态化建设项目前期调查等。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首次批量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候选体”近日入选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联合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这是南极巡天望远镜相关进展和成果第三次获此殊荣。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夏小明带领团队申请的国家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中国海岛志》(浙江北部沿岸)(浙江中部沿岸)(浙江南部沿岸)3册获科技部批准实施,编撰周期为2020年~2024年。
近日,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完成了2020年度开放基金申请评审工作,共有10个项目获得资助,各项目资助资金额度为3万元,共计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