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向阳红06”号科考船返航至舟山,完成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印度洋联合海洋与环境研究计划(JAMES研究计划)冬季调查任务。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海翼”水下滑翔机作为重要调查装备参加本航次考察,首次完成印度洋集群观测应用。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市。为防止疫情大规模扩散,1月23日上午10时起,武汉市“封城”,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关闭。随后的1个月内,湖北省内多个城市宣布“封城”。在此期间,在湖北省内,仍有很多海洋人的身影,他们正在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极是世界各国展示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舞台,考察站是一个国家在南极实质性存在的直接体现。上世纪70年代末,有十几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上百个考察站,却没有一个属于中国。
近日,在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过程中,来自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的工作人员对中国南极长城站海洋站进行了维护,修复了部分受损通讯线路和管道,开展了码头工作水准点高程复测与潮位比测工作,并将业务化潮汐观测数据与其他科研院所的压力式验潮仪潮位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圆满完成了本次科考任务。
海底坚硬的岩石圈内是否有微生物存在?它们依靠什么方式维持生命?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江涛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海洋下洋壳岩石中的确存在微生物,它们在依赖自养方式生存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依靠摄取现成有机物的异养方式生存,并由此揭示了海洋下洋壳岩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3月12日,《自然》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3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启动了万亩耐盐碱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种植项目。当天,工人们率先对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5000亩盐碱地进行开垦整理。
日前,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印发《关于2019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及获选海洋优秀科技图书的通知》,公布了2019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33项和海洋优秀科技图书16项。
2020年新年伊始,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同承办的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Observation of the Global Oceans,简称“POGO”)第21次年会在海洋一所举行,90余名来自全球50多家海洋科研院所或国际组织(计划)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在进一步加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与联合观测合作方面达成诸多共识,对全球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领域防灾减灾能力,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线教学”的第一天,上海海洋大学马莹教授线上课程《社区心理学—社区心理健康》点击量就远远超过了预期。近日,上海海大教师深耕“在线教学”,助力抗“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