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日举行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大关,与上年相比增长了6.7%,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1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68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比重为4.7%。海洋经济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和改善民生的“获得感”持续显现。
挪威当地时间9月20日21时,德国“极星”号和俄罗斯“费德诺夫院士”号破冰船,载着来自17个国家约300名科考队员,从挪威特罗姆瑟港出发,奔赴中北冰洋中心地区,开始为期一年的北冰洋冰区国际联合观测。18名中方科考队员将参与6个航段中的5个航段,执行海冰、海洋、大气、生态、生物地球化学的现场观测和采样任务。“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MOSAiC计划)正式开始。
前不久《自然》杂志曾发文警告,如全球变暖继续,那么到2070年地球上所有珊瑚礁将全消失。而《自然·通讯》杂志近日最新发表的一项生态研究称,抗热珊瑚在较低温条件下可以保持健康和耐热性,但它们在适应了较高温条件后,并不能提高自身的白化阈值。这表明来自极端高温条件下的珊瑚,或可帮助恢复因白化而退化的低温珊瑚礁,但是它们适应快速变暖环境的能力仍较为有限。
9月18日,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海洋科普进内陆活动在贵州关岭二中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出版社联合主办,旨在面向西部内陆地区的学生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关心、保护海洋的热情。中国海洋报社、中国大洋样品馆、中国海洋学会海洋遥感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对该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日前,青岛蓝谷管理局发布消息称,2019(第四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将于9月24日~26日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会以“科技经略海洋,创新实现梦想”为主题,旨在打造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海洋科技交流平台、成果交易平台和产品展示平台。
当地时间9月14日,执行大洋55航次任务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顺利抵达西太平洋作业区。当天下午,“海马”号ROV(深海遥控潜水器)在维嘉海山顶部完成了该航次的首次下潜,采获富钴结壳样品7千克,并进行了海底观测、高清影像采集、声学测厚技术的应用。
科技日报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刘垠)17日,科技部网站公布《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