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10日电(记者魏一骏)在7月11日第十五个中国航海日到来之际,记者从2019年中国航海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航海日将聚焦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地区)的港口、航运物流、国际组织等400多名中外代表将出席11日至1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航海日系列论坛。
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我国首艘自主制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将交付给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今年有望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编队赴南北极进行科考和后勤补给,提高我国在极地海冰区开展考察活动的能力。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联合港澳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强化近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将不同来源、不同误差信息、不同时空分辨率的观测资料融入数值动力模式,依据不同权重将观测场与模式场结合,从而得到真实场最优估计,如今这种数据同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气海洋领域。记者8日从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简称预报中心)获悉,最新研究发现,海冰—海洋多参数协同数据同化可为动力模式提供初始场,经过不断循环,使模式结果不断向观测值靠拢,从而提高对北极海冰演化的预测。
今年我国首个登陆台风“木恩”已于7月3日在海南万宁和乐镇沿海登陆。为应对此次台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船舶指挥中心提前做好部署,指挥“中国海监301”“中国海监302”等船暂停作业在海南三亚、洋浦锚地避风;“向阳红14”船在南海南部靠港;“中国海监303”船停靠母港;由于暂未受影响,“海测3301”船继续向南海东北部航行。在南海局船舶指挥中心,为此次船舶指挥提供支持的航行情况、气象信息等内容,在新上线的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船舶指挥决策会商系统大屏幕上一一呈现。
为推动中缅在海洋观测联合航次及河口、生态环境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6月26~29日,缅甸海事大学校长Myat Lwin教授、丹老大学Nang Mya Han教授访问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并参加了由该所举办的中缅联合航次洽谈会。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三所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参会。
新华社巴库7月5日电(记者廖冰清)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
今年我国首个登陆台风“木恩”已于7月3日在海南万宁和乐镇沿海登陆。为应对此次台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船舶指挥中心提前做好部署,指挥“中国海监301”“中国海监302”等船暂停作业在海南三亚、洋浦锚地避风;“向阳红14”船在南海南部靠港;“中国海监303”船停靠母港;由于暂未受影响,“海测3301”船继续向南海东北部航行。在南海局船舶指挥中心,为此次船舶指挥提供支持的航行情况、气象信息等内容,在新上线的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船舶指挥决策会商系统大屏幕上一一呈现。
近日,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 严格管控围填海的实施方案》,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24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有效控制围填海规模,显著提升海洋生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