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20日下午,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加克洋中脊附近海域,开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作业。
底栖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还影响到污染物迁移转化,可用作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被誉为“水下哨兵”。
新华社“雪龙2”号8月12日电(记者 魏弘毅)8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航行至北纬81度附近海域,正式开始海冰综合调查作业。
11日,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等离子体研究所陈长伦研究员课题组在等离子体技术制备偕胺肟复合材料用于海水提铀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被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应用表面科学》接收发表。
7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党的二十大后我国组织开展的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活动,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9月下旬返回上海。
国务院新闻办11日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聚焦粮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介绍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关工作。
7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首艘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十七号”在江西九江同方江新造船厂码头下水。据悉,“海洋地质十七号”总长49.5米、型宽12.0米、设计吃水2.65米,以近海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为主,具备钻探、物探等多门类作业功能。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减排的过程。加快推进CCUS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聚焦我国CCUS示范项目与技术突破,讲述我国如何通过CCUS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陈冬书、高敬)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9日介绍,我国将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工作,确定50个考核水体,分区分类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价,2025年将开展第一次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