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的中国大洋52航次第二航段科学考察在大西洋开展热液硫化物及热液生态系统综合调查。科考队在前期顺利开展“潜龙三号”自主无人潜水器(AUV)与船载设备协同作业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无人值守作业,成倍提高了科考作业效率。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勘查技术日臻完善,逐步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开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海洋战略实施提供了装备保障。
至今年底,2007年~2015年立项尚未验收的122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将进入验收阶段。日前,自然资源部印发《开展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9年验收工作的通知》,部署相关事宜。
新华社南京3月13日电(记者刘巍巍)记者13日从南京海关获悉,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12日完成通关手续,从江苏连云港开启首航之旅,标志着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疏浚重器“天鲲号”正式投产。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简称《决定》),取消25项行政许可事项,同时下放6项行政许可事项的管理层级。其中,涉及自然资源部门的包括取消“海域使用论证单位资质认定”和“设立、调整海洋观测站(点)审批”两项行政许可事项。
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叶聪告诉记者,即使有之前的技术基础,高压低温的深海环境给球壳焊接、浮力材料测试、锂电池质量控制、液压元件适应性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技术都经历了曲折坎坷。”叶聪说,虽然难度很大,好在有准备。“去年七月设计阶段全部完成,现在部件开始陆续到货,三月进入总装阶段。2020年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将完成试验、投入使用,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
3月1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代表侨联界作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已经是连任3届的老“委员”了,一直以来,他都关注着自己熟悉的船海领域。去年,他在两会上提出了要关注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今年,他继续为船海工业发声,带来了《以智能制造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海洋装备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日前建议,借鉴学习大气、水和土壤“十条”成功做法,以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为契机,着手制定和实施《国家碧海保护行动计划》“海十条”,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防范海洋环境风险为根本出发点,以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为导向,坚持陆海统筹、联动护海原则,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陆海一盘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建立陆海一体化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源头护海、河海共治、联动净海、从严管海、生态用海”的保护新格局,还百姓以碧海蓝天、洁净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