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无缆潜水器,又称水下机器人,是本世纪以来国际海洋工程领域发展的尖端技术之一,也是智能技术在海洋应用的典型体现。记者从9月23日举行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作业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课题绩效评估会议上了解到,我国已实现大规模、多类型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观测与探测应用。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该所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海洋哺乳动物演化研究,揭示了海洋哺乳动物适应海洋环境及其趋同演化的重要遗传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近日,《“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发布。《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东中西三条通路持续强化,通道、港口和物流枢纽运营更加高效,对沿线经济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自古以来,海洋灾害都是人类生存与安全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受海洋灾害影响颇深。据初步统计,2001年以来,海洋灾害在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2500亿元。风暴潮、巨浪、海啸、海冰、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土壤盐渍化、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构成巨大威胁。
由浙江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水下直升机”项目,日前在我国南海海域完成海试验收。海试期间,水下直升机的下潜深度首次成功突破1000米。图为海试现场。
厦门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锚定厦门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引领。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海洋哺乳动物适应海洋环境及其趋同演化的重要遗传机制。
2021年7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提高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生态修复,最大程度地修复受损和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海岸自然地貌,改善海洋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