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海洋灾害都是人类生存与安全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受海洋灾害影响颇深。据初步统计,2001年以来,海洋灾害在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2500亿元。风暴潮、巨浪、海啸、海冰、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土壤盐渍化、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构成巨大威胁。
由浙江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水下直升机”项目,日前在我国南海海域完成海试验收。海试期间,水下直升机的下潜深度首次成功突破1000米。图为海试现场。
厦门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锚定厦门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引领。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海洋哺乳动物适应海洋环境及其趋同演化的重要遗传机制。
2021年7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提高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生态修复,最大程度地修复受损和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海岸自然地貌,改善海洋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9月1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规划》提出了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未来一段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和要求,明确了8个重点项目。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它既是防风消浪、净化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海岸卫士”,也是固碳储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绿肺”。除了生态功能,红树林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些地方和相关机构通过红树林保护修复,探索开展碳汇交易、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红树林正逐渐变成“金树林”。
《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丛书日前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为8卷12册,共收录海域地理实体地名1194条、海岛地理实体地名8923条,内容涵盖了地名含义及历史沿革,位置、面积、资源等自然属性,开发利用现状等社会经济属性及其他概况,是全面系统记载我国海域海岛地名的大型基础工具书。
8月17日~18日,第17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会议以线上方式召开。会议由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牵头人主持。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越南共18个APEC经济体的代表,以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APEC海洋垃圾虚拟工作组、大自然保护协会、美国斯坦福大学海洋解决方案中心等机构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8月29日,由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联合编写的《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分析报告(2021)》发布。蓝皮书显示,我国海洋经济表现出强劲韧性,海洋延续性恢复增长形势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