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岛6月28日电(记者王凯)记者28日从中科院海洋所了解到,我国“科学”号科考船完成首个高端用户共享航次,在目标海域获得大量科学发现,并进行了多台套国产自主研发设备的海试工作,圆满完成了“在海底做实验”的任务。
30万吨海水才有1公斤铀,不亚于“大海捞针”。正是考虑到成本过高等问题,社会对海水提铀可行性的质疑一直存在,但这并没有影响科学研究的进程。近年来,随着核电的快速发展,关于海水提铀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工程化海水提铀的低成本解决方案却寥寥无几,更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6月26日,“中山大学”号驾驶舱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拉响汽笛,宣布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正式交付。当天,“中山大学”号首航科考任务同步发布,计划2021年10月下旬起航前往南海西沙海域,对涉及海洋大气、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等三大领域的系列重要问题进行科学考察,为国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的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和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分别与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辐射环境监测中心、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日后将在环境放射性监测与评价、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修复(治理)、珠海市海洋预警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2018年,台风“温比亚”让享有“中国蔬菜之乡”之称的山东省寿光市损失严重,共10.67万个大棚进水,农田受灾面积达65万亩。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从浙江登陆后一路北上,寿光再次受灾,低洼易涝区1.8万个大棚进水,农田受灾面积13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近日发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1059亿元,同比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6%。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5年位居全国首位,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加快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做强产业集群等,有力地促进了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公海鱿鱼资源养护促进我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要求,自今年7月1日起,我国首次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关海域试行为期3个月的自主休渔。公海自主休渔是我国针对尚无国际组织管理的部分公海区域渔业活动采取的创新举措,对促进国际公海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长期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据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消息,近日,由该中心承担的“中国气象局风云四号卫星用户利用站建站”任务在广州顺利完成,并进行了卫星数据现场接收测试。
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油)旗下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油工程)总承包和自主集成的巴西石油公司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P70船日前在巴西成功产油,标志这个大型“海上油气工厂”正式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