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到2035年,建成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近日,《大连市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五大核心任务及阶段目标。
从海洋水色业务卫星(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动力环境业务卫星(海洋二号B卫星)正式在轨交付自然资源部使用,到中法海洋卫星(CFOSAT)星地系统具备业务化运行条件,再到海洋一号D卫星、海洋二号C卫星研制完成……2019年,我国海洋卫星观天探海的脚步更加稳健。
北京时间4月2日13时,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大洋“魔鬼西风带”抢抓时间窗口,成功布放了1套可回收西风带海洋环境观测浮标和2套“蓝海星”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标志着我国在西风带海域环境观测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悉,4月2日下午,该所“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首个科考航次返回海南三亚。作为该航次重要成果之一,我国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底发现一个鲸落生态系统。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对于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如何维持深海生命的机制、促进我国深海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
为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财政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联合印发《关于组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各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申报中央财政,加快推进“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及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为稳定砂石市场供应、保持价格总体平稳、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3月25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15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合理控制河湖砂开采,逐步提升机制砂石等替代砂源利用比例,优化产销布局,加快构建区域供需平衡、价格合理、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砂石产业体系,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3月17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召开了2020年春夏季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在线视频会商会议,来自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和海洋二所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对今年春夏季厄尔尼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充分探讨,赤道太平洋海域不具备厄尔尼诺事件进一步发展,同时下半年发展形成拉尼娜时间的可能性不大,会议形成了会商意见,预计2020年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将处于中性状态。
记者日前从深圳获悉,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将于今年10月15日~18日在深圳举办。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海博会展位费将全免。
臭氧层位于距离地球上空10—50千米的大气层中,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它能有效阻挡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对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进行保护。臭氧层在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分布,世界三极地区即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臭氧层会明显稀薄。如果某处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下,科学家们就会形象地说这是个臭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