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与祖国万里之遥,现场作业环境艰苦,考察队员们都希望能够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科考样品和数据,但大家来自不同单位、涉及多个学科,如何保证南极考察数据和科考成果的真实可靠?
海洋卫星因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同步、快速、高频次、长期连续观测等优势,不受地理位置和人为条件限制,可覆盖环境条件恶劣的海区,已成为认识、研究、开发、利用和管理海洋不可替代的高科技手段。
目前,国家海洋博物馆坚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渠道做好信息发布工作,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和“掌上海博”微信小程序平台等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线上服务,并积极推广网上展览,充分展示已上线的开放展览和展藏品数字资源,使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畅游海博”。
初春时节,青岛的雪还未完全融化。2月18日,“向阳红52”船、“向阳红08”船从自然资源部北海局青岛海洋科学考察基地码头起航,分别赴黄渤海和渤海海域执行海洋调查任务。次日,“中国海监101”船起航,与“向阳红52”船共同开展断面调查。
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条例》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陆海统筹、统一规划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原则,在海域使用规划管理、海岸线保护管理、海域使用权取得、海域使用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旨在严格规范深圳市海域使用行为,加强对海域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
2月7日,“潜龙二号”安全回收至“大洋一号”船,顺利完成了大洋58航次科考首次下潜任务。本次下潜,“潜龙二号”近海底工作超过43个小时、航程约113公里、最大潜深3109米,获取了多金属硫化物区高精度地形地貌、水体探测、磁力等数据,完成了深海自主采水,将为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区勘探、深海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有些水域的浮潜者们,会在水中感觉到刺痛感,但他们却没有接触任何水母。根据英国《通讯·生物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科学家在倒立水母的黏液中发现了刺细胞形成的新结构,这种结构被水母像投掷迷你手榴弹一样扔出去,这就是一直困扰人们的“有刺痛感的水”的原因。
新华社“雪龙2”号2月16日电(记者刘诗平)记者16日从中国南极中山站获悉,经过67天南极内陆的艰苦作业,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泰山站队队员已顺利完成各项科考与工程建设任务,于日前安全回到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