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记者冯卫东)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一份由权威气候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报告指出,近年来,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冰盖融化和碳排放的速度正在加快,各国领导人必须在23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迅速采取行动。
近日,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在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船上全体58名科考队员举行了升国旗、唱国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活动,向祖国致以诚挚祝福,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据悉,5月28日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六号”船从广州起航,远赴西太平洋海域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八航次和中国大洋55航次科考任务,10月1日恰逢起航100天,航程9000余海里。
长期以来,世界海洋通过吸收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帮助延缓气候变化。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并将在未来几十年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科学家在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一份高级别报告中这样警告说。
9月22日,2019年度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开幕。研讨会主题为“提升海洋科研能力,共筑海上丝绸之路”。来自缅甸、柬埔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的35名海洋管理、研究部门代表及我国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海洋科技企业的260余名代表参会。
在20日举行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大关,与上年相比增长了6.7%,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1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68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比重为4.7%。海洋经济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和改善民生的“获得感”持续显现。
挪威当地时间9月20日21时,德国“极星”号和俄罗斯“费德诺夫院士”号破冰船,载着来自17个国家约300名科考队员,从挪威特罗姆瑟港出发,奔赴中北冰洋中心地区,开始为期一年的北冰洋冰区国际联合观测。18名中方科考队员将参与6个航段中的5个航段,执行海冰、海洋、大气、生态、生物地球化学的现场观测和采样任务。“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MOSAiC计划)正式开始。
前不久《自然》杂志曾发文警告,如全球变暖继续,那么到2070年地球上所有珊瑚礁将全消失。而《自然·通讯》杂志近日最新发表的一项生态研究称,抗热珊瑚在较低温条件下可以保持健康和耐热性,但它们在适应了较高温条件后,并不能提高自身的白化阈值。这表明来自极端高温条件下的珊瑚,或可帮助恢复因白化而退化的低温珊瑚礁,但是它们适应快速变暖环境的能力仍较为有限。
9月18日,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海洋科普进内陆活动在贵州关岭二中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出版社联合主办,旨在面向西部内陆地区的学生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关心、保护海洋的热情。中国海洋报社、中国大洋样品馆、中国海洋学会海洋遥感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对该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