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获悉,以“学知识、爱海洋”为主题的第11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正在紧张筹备中。目前,60名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大学生人选已确定,开始征集大学组总决赛题目。总决赛将在海南三亚举行。
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青岛联合举办主题为“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的世界地球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现场视频连线正在西南印度洋执行中国大洋52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直播观看中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勘查取样型无人潜水器(ROV)“海龙Ⅲ”布放过程,现场互动问答学习了解深海中鲜为人知的地球知识。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对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狮子鱼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分类学上厘清了其系统地位,首次在形态上发现了适应深渊的变化,在多组学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狮子鱼深渊适应的遗传基础。
随着南极极夜逐渐降临,国家天文台位于南极冰穹A昆仑站的视宁度测量望远镜(KL-DIMM)首次直接测量到了冰穹A的夜间大气视宁度,同时也证实了在地表8米的高度之上即有机会获得极佳的大气视宁度(小于0.3角秒,见图1)。
4月11日,自然资源部召开2019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高防控能力,着力化解重大风险”要求和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近期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分析研判2019年防灾形势,对今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切实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
1982年,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正式出台,由此改变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状况,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海洋为主体进行综合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国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14日对外公布,这对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4月11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2019年度全国海洋灾害预测会商意见。专家预测,今年灾害性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海域为我国南海沿海,南海海域灾害性台风浪也较严重;今年我国近海赤潮生成次数较多年平均值偏少,赤潮影响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包括浙江沿海、福建中部至北部沿海以及粤中海域。
日前,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进行了修订,并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多项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