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青年文明号活动管理办法》要求,按照2017-201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评选工作安排,我们完成了对自然资源系统全国青年文明号创建集体的初审、考核和现场评选,确定了14家全国青年文明号候选集体。为增强评选工作的透明度和科学性,确保自然资源系统全国青年文明号质量,现对候选集体进行公示。对评选结果如有异议,可向机关党委组织群工处反映。
本网讯 2月12日,“向阳红52”船从山东青岛起航,奔赴黄渤海海域执行“2019年2月份黄渤海断面调查”任务。此次调查任务由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北海监测中心执行,将对黄渤海4条断面、37个调查站位开展连续监测。
近期,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程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早三叠世(约2亿4千8百万年前)南漳-远安动物群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最早出现在2500万年前,现今仅生活在澳大利亚。鸭嘴兽不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独特的柔软嘴壳在昏暗的环境中寻找猎物。程龙等发现的两件海生爬行动物卡洛董氏扇桨龙(Eretmorhipis carrolldongi)头骨关键特征与鸭嘴兽极为相似,说明卡洛董氏扇桨龙应该具有与鸭嘴兽相似的捕食方式,可能在黄昏或者夜间捕食虾类或者其它软体动物。这是最早的四足动物盲感应(非视觉探测)捕食方式的化石记录。这一新捕食方式在南漳-远安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海生肉食动物在早三叠世末期已经具有与现代海洋相媲美的生态多样性,暗示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在早三叠世末期已经恢复,而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延迟到中三叠世中期。这一重大发现在《自然》杂志的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美国生命科学网随后进行了跟踪报道。
《流浪地球》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该片用两个小时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不得不在联合政府的指导下实行“流浪地球”的计划:在地球上建造推进器,靠其动力使地球飞出太阳系,重新寻找适宜生存的家园的故事。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编制完成的《南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应用研究》近日通过了由李廷栋、裴荣富、康玉柱、金庆焕等组成的专家组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成果全面、系统、翔实地展现了我国南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就,是有史以来专业门类最全、覆盖范围最广、调查资料最详实的地调成果。
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召开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修与技术升级转段工作会上获悉,经过大修与技术升级,蛟龙号已完成总装及陆上联调,技术状态具备转段条件,即将进入水池试验阶段。
日前,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组织的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集中调查工作圆满完成。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渤海及黄海北部主要结冰海区已全面进入冰期,冰情是近10年来最轻微的一次。根据往年数据设定的海上测冰站位,均未发现海冰。仅在东营附近局部海域、辽东湾北部鲅鱼圈、觉华岛红海滩发现连片冰情。
中国南极泰山站的自动气象观测站(2018年12月25日摄)。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队员2月7日在距离中山站100公里处的南极冰盖上架设了一套自动气象站,以获取南极地区的温度、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等相关资料,提升极地气象服务和对极地大气的了解。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