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中国水下捕猎》,许多画面首次披露,震撼人心。这是外媒首次跟踪拍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索过程。纪录片称,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大胆的深海任务,去从未有人类踏足的地方探寻,那里有着丰富稀有的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种类……
蛟龙号,这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从立项到海试成功,再到试验性应用完成,刷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深海大洋的历史深度,完成了“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更多的中国海洋科学家关注深海。1992年,国内一些科研单位的院士、专家共同论证了中国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可行性。而讨论结果上报后杳无音讯。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内没用户,客观上也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
随着海洋事业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加大了对海底矿区的勘探和研究投入。2001年,我国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国际组织授权的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对深海资源勘察技术装备的需求不断增加。
2001年1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组织国内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以及外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业务司负责人召开会议,对我国研发载人潜水器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一个共识——制造中国自己的载人潜水器。
时任国务委员宋健非常支持载人深潜的研制。他说,要么不搞,要搞就搞世界一流,世界领先。
由此,中国首台载人潜水器确立了7000米的潜深指标。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国家海洋局作为项目的组织部门负责全面工作,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负责专项的组织实施。
载人潜水器研制和试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致由潜水器本体、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应用系统组成。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科学家排除了潜水器面临的重量、压力、腐蚀、通讯等一系列难题,于2007年9月组装完成本体,于2008年3月完成了水池联调试验。随后,又改装了母船“向阳红09”船,选拔潜航员,成立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2009年10月3日,当国人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中时,载人深潜英雄在我国南海驾驶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1109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成功迈出走向深海的大步子。
2010年,载人潜水器由“和谐”号更名为“蛟龙”号,海试再次进行成功突破3000米。
2012年6月24日,北京时间9时07分,3名深潜员驾驶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再次刷新深度,到达7020米海底,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同一天,太空中的中国人也创造了佳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工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那一天,潜航员和航天员在太空和深海的相互致敬,遥相祝愿,成为新闻热点,举国振奋。3天后,潜航员傅文韬和唐嘉陵将蛟龙号下潜深度定格在7062米,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的下潜深度之最,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翌年5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载人深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
2013年~2017年,蛟龙号执行试验性应用阶段任务,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足迹遍布七大海区……百分之百安全下潜,潜入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
蛟龙号主要为深海资源勘探等国家计划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我国科学家基于蛟龙号下潜调查而发表的论文已达41篇,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科研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诞生之日,到举世闻名,“蛟龙”以其突出的贡献成为中国人心中名副其实的“骄”龙,与天宫、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一同被写进十九大报告。去年1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蛟龙号的成功带动了海洋深潜装备飞速发展。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今年5月将交付使用;“深海勇士”“彩虹鱼”等深海载人潜水器相继研发;“海龙”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无人无缆潜水器等大型装备体系相继升级改造、试验和应用,与蛟龙号优势互补。在“三龙”基础上,我国还将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深海开发的“鲲龙”、海洋数据云计算的“云龙”,以及在海面进行保障支撑的“龙宫”的研发与试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蛟龙号团队的壮举无疑成为耀眼的一颗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