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首次批量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候选体”近日入选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联合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这是南极巡天望远镜相关进展和成果第三次获此殊荣。
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统筹安排下,中国天文学家于2008年开始在南极冰穹A的台址测量和天文观测。南极巡天望远镜阵(AST3)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23 家单位共同研制建造。
AST3团队在系外行星、超新星搜寻以及引力波光学对应体观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系外行星是围绕太阳以外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相关的搜寻、观测与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太阳系行星系统的起源与演化过程,是揭开宇宙中生命如何起源、智慧生命是否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当系外行星围绕它们的恒星运行至恒星朝向地球的一面时,就会发生所谓“凌星”现象。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凌星”发生时恒星亮度的变化,可以推算出行星轨道及质量参数。
南京大学张辉副教授和周济林教授领导的系外行星研究团队利用AST3对南黄极附近天区进行了不间断巡天观测,搜寻系外行星的凌星信号。借助南极冰穹A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台址和连续极夜优势,并经过对数据处理程序的不断锤炼,研究团队成功让测光精度达到约 2 毫星等,接近地面大视场测光观测的极限。他们最终用“凌星法”,确认了116颗高置信度系外行星候选体。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天文物理学增刊》。
这项工作,是国际上首次在无人值守的南极地区成功地进行系外行星搜寻,也是国内第一次利用自己的设备批量发现系外行星候选体。该成果一方面标志着中国南极天文观测进入了成熟阶段,展现了中国南极昆仑站的潜力和南极天文的广阔前景;另一方面,也为增加系外行星样本库、探索行星形成与演化过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系外行星观测和研究领域的国际显示度。
目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正在积极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项目“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的立项。科学家们计划在南极冰穹A建造一台光学红外望远镜和一台太赫兹望远镜,旨在利用南极冰穹A的珍稀天文台址资源建设天文台,瞄准暗物质和暗能量、黑洞及致密天体、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生命起源(“两暗、一黑、三起源”)等21世纪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天文学的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遇。AST3望远镜在冰穹A的科学运行,也为未来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的建设积累了丰富和必要的经验。
系外行星搜寻与研究是未来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天文学家们预计,南极天文台建成后5年内,将有望发现10个左右地球质量大小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