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公报》显示,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面积比例为81.3%,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夏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30170平方千米,同比减少15160平方千米。海水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
《公报》指出,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倾倒区水深、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及其他海上活动产生明显影响。
《公报》还显示,近岸局部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改善。一方面直排海污染源存在超标排放现象,458个日排污水量大于或等于100吨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约为727788万吨,个别点位总磷、氨氮、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超标;另一方面,河口海湾水质有待进一步改善,2021年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21350平方千米,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此外,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多发易发,2021年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58次,累计面积23277平方千米。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绍,“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以科学性、代表性、针对性、延续性为原则,优化完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监测点位,2021年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区域的海洋垃圾监测,在近海6个代表性断面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结果显示,塑料是我国海洋垃圾的主要类型,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中,塑料垃圾分别占92.9%、75.9%和83.3%;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监测断面海洋微塑料平均密度分别为每立方米0.74个、0.54个、0.22个和0.29个,平均为每立方米0.44个。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处于中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