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社动态 > 新闻详情

大洋深处的李白和苏轼 2016-12-30

9664

浏览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新媒体专电 题:大洋深处的中国印记——中国大洋协会命名163个国际海域海底地理实体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鹿鸣平顶海山、太白海脊、苏轼海丘、郑和海岭……

在广阔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洋底,正在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最新出版的《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2016)》显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共命名了163个国际海域海底地理实体。

这些命名不仅具备国际组织所要求的标准化“通名”,更有取自《诗经》、历史人名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专名”,成为留在大洋深处的中国印记。


海底命名:中国元素留存大洋深处

根据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分委会的规定,海底地理实体是海底可测量、可划分界限的地貌单元,赋予其标准名称的行为即“海底命名”。国际海域的地名,需得到国际组织的审议批准。截至2015年底,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分委会共审议批准了国际海域3940个海底地名。

“在我国开展的国际海域调查中,大量海底地理实体被发现,但以前只对小部分海底地理实体以字母代码表示,给调查研究工作带来很多不便。2011年,根据国家海洋局部署,大洋协会办公室成立了大洋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组,启动了海底命名工作。”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说。

随后,我国确定了以《诗经》为主,以我国历史人名为辅的命名体系,《诗经》中的“风、雅、颂”分别对应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2011年7月,我国提交的7个海底地名提案,经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分委会审议通过,实现零的突破。

位于北纬8度12.62分、西经146度38.70分的苏轼海丘,以及苏洵圆海丘、苏辙圆海丘地形图(上)及三维图(下)

根据规定,标准的海底地名一般由“专名”加“通名”组成。“专名”是各国所起的专用名称,“通名”指描述海底地形地貌的名称,如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的“鹿鸣平顶海山”“采薇平顶海山”,“鹿鸣”“采薇”为专名,“平顶海山”为通名。其中,“鹿鸣”“采薇”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诗经·小雅·采薇》。

与此同时,王勃、李白、苏轼等唐宋诗人也出现在了国际海域的海底;鉴真、郑和、郑庭芳等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物,均留名于大洋深处。

位于北纬7度49.67分、西经146度6.42分的王勃圆海丘,以及“杨炯海丘”“卢照邻圆海丘”“骆宾王圆海丘”地形图(上)及三维图(下)。

科考支撑:展示海洋科技实力

记者查阅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编写、海洋出版社出版《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2016)》发现,全书除了详细介绍大洋协会命名的163个海底地理实体之外,对我国开展过调查、但已被命名的18个海底地理实体也进行了整理和名称翻译,并对我国已经发现的42个海底热液区的名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加上大洋协会之外单位命名的7个国际海域海底地名,全书共收录了分布于世界三大洋的230个规范化名称。

同时,书中所含地名的水深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国大洋科考,质量和精度均满足海底命名要求。

海洋出版社社长杨绥华表示,我国对海底地理实体的发现、命名及公布,是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显示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对大洋的科考实力,并体现了我国对命名实体的潜在权益。

“命名大洋海底地理实体,是人类开展深海探测活动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命名者科技实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李波说。

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地理实体位置示意图。在此领域,我国命名地理实体12个,包括鹿鸣、采薇、维骐、维骆等平顶海山

面向未来:积极推进海底命名

随着海洋科研、深海探测技术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大洋深处。竞争深海蕴藏的各类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取海洋权益的重要活动。积极开展海底命名,同样是海洋强国的普遍做法。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英、德、法、俄、日等海洋强国开始重视海底命名工作,并主导着这项工作的开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巴西、阿根廷和韩国等新兴海洋国家也加强了海底命名工作,并取得明显进展。

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的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彩虹鱼”号和自主水下机器人“潜龙二号”模型 刘诗平 摄

从近海到深海远洋,几十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和大洋科考获得巨大发展,发现了大量海底地理实体,海底命名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不过,目前由中国大洋协会编制的海底地名提案获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分委会审议通过的只有63个,全国提案获审议通过的加起来也只有70余个。

专家认为,随着我国深海技术的发展和大洋科考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海底地理实体将会被发现。同时,积极推进海底命名工作,在国际海域进一步体现中华文明和文化元素,大洋深处将会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

作者: 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16-12-30

热门新闻榜 更多

视频专区 更多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