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洋动态 > 新闻详情

中国第八次北极考察队领队徐韧讲述首次成功穿越北冰洋中央航道 2017-08-30

5575

浏览

8月2日,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开始尝试穿越北冰洋中央航道。16日,“雪龙”船从俄罗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成功穿越中央航道,进入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渔业保护区。历时14天,航程1700余海里。考察队为何要试航中央航道?遇到了哪些困难?取得了什么成果?本报记者专访了考察队领队徐韧。

 

记者:事先,考察队没有试航北冰洋中央航道的计划,后来为何决定试航?

 

徐韧:8月7日,在完成第5个冰站作业后,考察队已穿越了第一个海冰密集区。我想,能不能尝试从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外的公海航行,这样可以获取更多新的科考数据,因为在专属经济区内,不能进行科考作业。

当时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冰站作业期间,考察队实际已完成了部分中央航道的航行;二是通过国内提供的海冰信息发现,前方冰情较为乐观。同时,“雪龙”船船长朱兵经过仔细计算航线和时间,基本确定不会耽误后续作业。考察队临时党委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尝试穿越北冰洋中央航道,探出一条新航线。

 

记者:试航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徐韧:最大的困难是高纬地区通讯缺失,难以获取航行保障数据。我们每天都要商讨冰情,但由于通讯卫星不能覆盖高纬区域,“雪龙”船无法及时接收气象信息、预报和海冰范围、密集度、厚度等数据,有时好几天才收到一份。考察队只能利用未更新的数据估计冰区的情形作出决策。

 其次是冰区情况复杂,考察队缺乏相应区域的航行经验。本次航行是我国首次在公海区穿越中央航道,遇到了很多新情况。例如,在北纬85°左右出现了多座冰山,需要驾驶员高度谨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8月10日,海冰越来越厚,没有网络,收不到冰情预报。当时有过犹豫,副领队何剑锋建议:“再走一天看看。”接下来,就这么一直走下去了。这是穿越的第二个海冰密集区,也是最艰难的一次穿越,海冰平均厚度1.5米~2.0米,最大到了4米。

再次,气候恶劣、能见度低。沿途出现过多次海雾密集、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为了保证安全,只能临时停船,等海雾散去。

8月15日,胜利在望。临时党委依然面临选择:是借道俄罗斯少海冰的专属经济区海域,还是从海冰密集度高达9成~10成的公海海域走完最后行程?最终,我们选择了后者。依据是该海域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厚度应该不如高纬海域,不会对“雪龙”船航行构成威胁。事实证明,这片冰区只是看着吓人,其实海冰融池多、硬度低。

最后,由于船体破冰时连续震动、低温使得仪器结冰等原因,“雪龙”船部分设备故障频发。临时党委领导坐镇指挥,组织人员反复检查、逐一排查,最终修复了设备。

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全体人员团结一心、兢兢业业、连续奋战,最终圆满完成了试航任务。

 

记者:试航期间,考察队开展了哪些作业?取得了什么成果?

 

徐韧:考察队开展了全程气象和海冰观测,获取了531条海冰人工观测记录以及冰区全程海冰厚度电磁感应记录,释放探空气球34个;完成了7个短期冰站和8个海洋定点站位调查,布放了3套海冰物质平衡浮标、5套海冰温度链浮标、1套海冰漂移浮标和1台漂移自动气象站,相关海洋环境数据可通过卫星实时传回国内。

同时,采集了大量冰芯、海水和沉积物样品。这些成果大都是原计划之外的,是试航中央航道的“意外收获”。

 

记者:此次成功试航有何重要意义?

 

徐韧:此次北冰洋中央航道的探索,契合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构想、积极推动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的大背景。相较于传统航线,北极航道缩短了欧亚间1/3的航行距离,而中央航道则使北极航道在距离、节省油耗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同时也会缓解我国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保障压力。

更重要的是,中央航道位于北冰洋公海区,我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拥有在公海航行和科考自由的权利。此次穿越中央航道,是我国行使相关国际法权利的体现。

首次穿越北冰洋中央航道,是一次开拓创新的破冰之行、一次砥砺奋进的探索之行、一次履职尽责的收获之行。为我国对中央航道环境和利用综合评价积累了珍贵航行数据和经验,填补了在相关海域的调查空白,为开展北极业务化调查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者: 吴琼 来源: 国家海洋局 发布时间: 2017-08-30

热门新闻榜 更多

视频专区 更多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